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

Center for Legal Assistance to Pollution Victims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 扶贫岂能引进污染项目
详细内容

扶贫岂能引进污染项目

发布作者: 尹卫国    发布时间:2005-3-31    浏览次数:888次   信息来源:中国信息报(www.zgxxb.com.cn)

据报载,福建省屏南县溪坪村1643名村民募集资金10多万元将当地一家赫赫有名的大型化工厂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因环境污染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1029万元,并彻底根治污染。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已经打了两年多,至今尚无最后结果。
    屏南是福建省最贫困的山区县,只有18万人口。而被告榕屏化工厂则是亚洲最大的氯酸钾生产基地,于1992年作为扶贫项目被引进屏南的。这家企业投产10年来可称“功不可没”:每年上缴地方利税15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3。可在创造钞票的同时所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也与日俱增。据当地农民反映,工厂周边的农作物、果树、毛竹林逐渐枯死,溪水里的鱼、虾也逐日减少以至绝迹,河里不能养鱼,村民经常头痛、恶心、胸闷,皮肤搔痒,患癌症的也比以前多了。2002年11月,1643名村民联名向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诉状,同时向法院提交一份《农、林、果等作物受损金额按户汇总表》,详细记载了溪坪村147户村民17种农作物的损失情况,受损总额超过千万元人民币。
    不管这起案件的结果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用污染项目扶贫,用牺牲环境和资源的惨重代价换取地方财政收入的短期增长是不可取的,这是典型的“吃资源饭,断子孙路”的败家子做法。从表面看,污染项目一时解决了地方财政的“饥渴”,但这是建立在大肆“吞噬”青山绿水基础上的带“血”的钞票。就贫困地区而言,青山绿水、碧蓝的天空、宜人的气候,是最后一块财富,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弥足珍贵。而一旦受到污染便会永远消失,贫困地区就真的一无所有、一贫如洗了。先污染再治理,那远远不是每年1500万元利税所能解决的问题。所以,用污染项目扶贫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扶不了贫,反而会使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更加贫穷。因为农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不复存在了,还有什么比失去家园更让农民痛心的呢?
    扶贫项目成了害民项目,教训深刻。这反映出某些官员的扶贫观与百姓的脱贫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少数地方,有的官员为急于摆脱贫困有点“饥不择食”,甭管是什么项目只要能赚钱就引进,至于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急功近利的扶贫观源于冲动的政绩观。一般说来,污染项目短时间内效益明显,对展现官员个人政绩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堪称是个人政绩的“暴利”。而老百姓所要的脱贫则是在保持青山绿水的同时逐渐地富裕起来,他们决不愿看到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被工业废水、废气污染的一塌糊涂。
    扶贫引进污染项目,如果说是交“学费”,这样的“学费”大概已经交了无数次,为什么不长“智”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青山绿水可糟蹋了。有效遏制这种“扶贫害民”的现象关键是要把“绿色GDP”引入官员的政绩考核,警示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同时要强化对扶贫项目的审计,把环保置于一票否决的位置,只要对当地环境和生态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哪怕赚钱再多,即便是一座金山,也不能作扶贫项目引进。


关注微信公众号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1:30;2:00— 4:30 

联系热线:86-10-62267459

公司邮箱:office@clapv.org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点众互动 | 管理登录
seo seo